第一讲:一条SQL查询语句的执行过程

MySQL架构

0d2070e8f84c4801adbfa03bda1f98d9

Server层
  • 连接器: 管理连接,权限验证
  • 分析器:词法分析,语法分析
  • 优化器:索引选择,join顺序选择,执行计划制定
  • 执行器:操作引擎返回结果
存储引擎层
  • 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

第二讲:一条SQL更新语句的执行过程

两种日志

  • redo log: InnoDB引擎特有的的日志系统;大小固定,循环写;物理日志,记录的是数据页做的改动
  • binlog: Server层的日志, 逻辑日志,记录的是sql语句的原始逻辑

更新流程(浅绿色框表示在InnoDB内部执行)

2e5bff4910ec189fe1ee6e2ecc7b4bbe

  • redo log 两阶段提交
  • 相关参数设定:
    •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=1表示每次事务的redo log 都持久化到磁盘
    • sync_binlog=1表示每次的binlog都持久化到磁盘

第三讲:事务隔离

四种隔离级别

  • 读未提交(read uncommitted):
    • 事务还未提交时能被其他事务看到
  • 读提交(read committed):
    • 事务提交后才能被其他事务看到
  • 可重复读(repeatable read)(默认选项):
    • 事务执行过程中看到的数据和该事务启动时一致
  • 串行化(serializable):
    • 读写冲突的时候,后一个事务必须等前一个事务执行完成才能继续执行

示例

初始化
1
2
3
CREATE DATABASE TEST;
CREATE TABLE T(c int) engine InnoDB;
INSERT INTO T(c) values(1);
对于如下示例,在不同的隔离级别c1/c2/c3的结果分别是什么?
事务A 事务B
start transaction;
select * from t;
start transaction;
update t set c = c + 1 where c = 1;
select * from t;(c1)
commit;
select * from t;(c2)
commit;
select * from t;(c3)
  • read uncommitted : 均为2
  • read committed : c1为1,c2/c3为2
  • repeatable read : c1/c2为1, c3为2
  • serializable : c1/c2为1, c3为2 (事务B update时阻塞)

底层实现逻辑

  • “读未提交”隔离级别下直接返回记录上的最新值
  • “串行化”隔离级别下直接用加锁的方式来避免并行访问
  • “读已提交”事务在每次Read操作时,都会建立Read View
  • “可重复读”在事务第一次Read时建立一个视图,整个事务存在期间都用这个视图,但是update操作时会读当前并更新视图

第四、五讲:索引

索引的常见模型

  • 哈希表: 适合等值查询的场景
  • 有序数组:适用于静态存储,等值查询和范围查询都适用
  • 搜索树

InnoDB的B+索引模型

  • 主键索引(clustered index):叶子节点存有整行数据
  • 二级索引(secondary index): 叶子节点存有主键的值

索引维护

  • 自增主键是追加操作,不会触发叶子节点的分裂
  • 主键长度越小,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就越小,更节省空间
  • 数据页太小会加深层数,太大会增加加载时间和查询时间

重建表

alter table T engine=InnoDB 减少数据空洞

覆盖索引

所查询的数据在索引树上,无需再回表

最左前缀原则

索引(a, b)可用于查询条件有a或a和b的情况

索引下推

对索引中包含的字段先做判断, 减少回表次数,如查询 select * from table where name like "王%" and age = 10, 索引为(name, age),有索引下推时会对索引中的age做判断而非在回表后再判断

其他

  • 主键为(a, b)的表索引c和索引(c, a)等价

第六讲:全局锁和表锁

全局锁

  • 效果: 加上全局锁时整个服务处于只读状态
  • 加锁命令:
1
2
# FTWRL
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
  • 典型使用场景:做全库逻辑备份

注:

  • 对于使用InnoDB的库备份是可用 msyqldump --single-transaction

  • 全库只读也可用set global readonly=true的方式,但这个对超级用户无效

表级锁

分类有2种: 表锁和元数据锁(MDL:meta data lock)

表锁
  • 语法:
1
2
3
4
# 加锁
lock tables table_name read/write;
# 解锁
unlock tables;
  • 效果:
    • 读锁:其他session写会阻塞,当前session不可写,不可访问其他表
    • 写锁: 其他session读写都会阻塞,当前session不可以访问其他表
元数据MLD锁
  • 获取: 自动获取

  • 类型

    • 读锁:增删改查操作
    • 写锁:变更表结构
  • 互斥性

    • 读锁之间不互斥
    • 读写锁之间、写写锁之间互斥,会发生阻塞

评论区拾遗

  • OnlineDDL 过程
    1. 拿MDL写锁 (避免并发DDL)
    2. 降级成MDL读锁
    3. 真正做DDL
    4. 升级成MDL写锁
    5. 释放MDL锁

第七讲 行锁

行锁是由引擎层实现的,如MyISAM就不支持

两阶段

  • 执行相应语句时加上,事务结束时释放
  • 尽量将最可能锁冲突的的语句放在事务最后

死锁

  • 参数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锁超时, 默认50s
  • 参数innodb_deadlock_detect,检测死锁,默认打开,复杂度O(n2),所以尽量控制并发事务量
  • 死锁检测只会在阻塞时才会执行,只会检测依赖的事务

第八讲 视图

68d08d277a6f7926a41cc5541d3dfced

一致性读视图(consistent read view)

  • 用于RC和RR隔离级别的实现
  • begin/start transaction并不会马上启动事务,需要等到第一个执行操作才启动,显式启动可用start transaction with consistent snapshot
  • 每行数据可能有多个版本,每个版本有自己的trx_id(即对应的事务id),旧的版本需要根据当前版本和undo log计算出了
  • 更新数据都是先读后写,读指读当前的值(current read), 如果当前的记录的行锁被其他事务占用,就需要等待
  • 读语句加上lock in share mode或for update 也是当前读
  • 读提交隔离级别下,每个语句执行前都会重新算出一个视图
  • 重复读隔离级别下, 第一个执行操作时会建立一个视图,后续复用这个视图

第九讲 唯一索引和普通索引的抉择

查询过程

  • 数据按页读入内存,InnoDB默认页大小为16KB

更新过程

  • 当数据在内存中时直接更新

  • 当数据不在内存中, 将更新操作缓存在change buffer中,之后再merge, change buffer减少了随机磁盘访问

  • merge的流程

    • 从磁盘读入数据页到内存
    • 依次更新change buffer中相关记录
    • 将内存数据的变更和change buffer的变更写入redo log
  • 唯一索引需要将数据页读入内存中才能判断唯一性,故不能使用change buffer

  • 对于普通索引,如果是写多读少的场景如日志系统,适合change buffer

  • change buffer用的是buffer pool里面的内存,innodb_change_buffer_max_size设置其百分比

  • redo log 会记录在内存数据页更新数据的操作和change buffer的操作;redo log 主要节省的是随机写磁盘的IO消耗,改为顺序写,而change buffer主要节省的是随机读存盘的IO消耗

  • change buffer的数据会持久化到ibdata系统表里,内存不足或checkpoint的时候会触发落盘

第十讲 Mysql为什么会选错索引

优化器选择索引的逻辑

采样统计预估扫描行情

  • 方式:选择N个数据页,统计这些页面的不同值,得到一个平均值,然后乘以这个索引的页数,得到这个索引的基数cardinality,基数越大,表示区分度也好

  • 更新: 当变更的数据行数超过1/M,会自动触发重新做索引统计

回表也会被优化器列入考虑因素

analyze table 来解决统计信息不准确的问题

选择异常和处理

  • 使用force index
  • 修改语句,引导MySQL使用我们期望的索引
  • 新建更适合的索引或者删除多余的索引

评论区拾遗

  • where a in (1,3) and b in (2, 4)会转换成 (a=1 and b=2) or (a=1 and b=4) or (a=3 and b=2) or (a=3 and b=4)

第十一讲 字符串索引

前缀索引

1
alter table SUser add index index2(email(6));

使用前缀索引,定义好长度,可以做到既省空间又不用额外增加太多的查询成本,使用前缀索引可能会损失区分度,需要预设一个可接受的比例

1
2
3
4
5
6
7
--- 查看不同长度前缀的数量
select 
    count(distinct left(filed,4)as L4, 
    count(distinct left(filed,,5)as L5, 
    count(distinct left(filed,,6)as L6, 
    count(distinct left(filed,,7)as L7
from SUser;

使用前缀索引用不上覆盖索引,对应字段只存了前缀部分

其他

  • 如果前缀区分度比后缀区分度低,可倒序存储再建前缀索引提高区分度
  • 可以增加一个int32字段存hash值

第十二讲 MySQL为什么会“抖动”

原因: flush刷脏页

触发场景:

  • redo log写满了
  • 系统内存不足
  • Mysql空闲时
  • Mysql正常关闭时

刷脏页策略控制

  • innodb_io_capacity: 磁盘IO能力,可设成磁盘的IOPS,IOPS可用如下命令测试
1
 fio -filename=$filename -direct=1 -iodepth 1 -thread -rw=randrw -ioengine=psync -bs=16k -size=500M -numjobs=10 -runtime=10 -group_reporting -name=mytest 
  • 刷盘速度参考因素: 脏页比例,redo log写盘速度
  •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脏页比例上限,默认值75%, 计算方式Innodb_buffer_pool_pages_dirty/Innodb_buffer_pool_pages_total
  • innodb_flush_neighbors控制是否把相邻的脏页也顺便一起flush, MySQL8.0默认为0
  • LSN(log sequence number)日志序号 可以用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查看

第十三讲 表删除

  • 参数innodb_file_per_table控制每个表是否单独存一个文件, 默认为on, 表数据存储在一个以.ibd为后缀的文件中,如果使用drop table, 会直接删除这个文件

  • 删除数据时只是把对应数据标记为已删除,对应位置可以复用,符合范围条件的数据可以复用这个空间
  • 如果整个数据页都标记为删除,可以复用到任何位置
  • 如果相邻的两个数据页利用率都很小,系统会将数据合并到一个页,另外一个数据页被标记为可复用
  • 如果用delete删除整个表,所有的数据页被标记为可复用,但文件不会变小
  • 插入数据可能导致数据页分裂

重建表

  • 重建表可以减少数据空洞(每个页留了1/16给后续的更新用): alter table A engine=InnoDB

2d1cfbbeb013b851a56390d38b5321f0

  • Online DDL(data definition Language)(5.6起重建表的默认流程)

    • 建立一个临时文件,用原始表的记录生成B+树,存储到临时文件
    • 同时把期间原始表的操作记录到一个日志文件中
    • 临时文件生成后,将日志中的操作应用到到临时文件
    • 用临时文件提花原始表的数据文件
  • optimize talbe = recreate table + analyze table(对索引信息做重新统计)

评论区拾遗

  • truntace table t 等于 drop table + create table
  • 重建表时数据页会按90%满的比例来重新整理页数据(10%留给UPDATE使用)

第十四讲 count(*)

实现方式

  • MyISAM: 把表的总行数存在了磁盘,查询的时候直接返回这个数
  • InnoDB:一行一行读取,累计计数
  • show table status能取得估算的总行数

单独实现计数

  • 存redis,高效
  • 存mysql另一张表,持久化,可用事务保证一致性

不同count的区别

  • count(1):引擎遍历整张表,但不取值
  • count(id):引擎层遍历整张表逐行解析数据将id返回给server层,
  • count(字段):引擎层遍历整张表逐行解析数据将对应字段值返回给server层

结论:count(字段)<count(主键 id)<count(1)≈count(*)

第十五讲 日志和索引相关问题答疑

日志相关

两阶段提交过程中crash
1
2
3
graph TD
A(写入redolog 处于prepare状态) --> |时刻A| B(写入binlog)
B --> |时刻B| C[提交事务 处于commit状态]
  • 时刻A crash: binlog未写入,redo log未提交,事务会回滚
  • 时刻B
    • 如果binglog完整则提交事务
    • binlog不完整则回滚
binlog如何验证完整性
  • statement格式:最后会有comit
  • row格式:最后会XID event
  • 5.6.2版本之后还引入了binlog-checksum参数
redo log 和binlog如何关联

通过XID关联

奔溃恢复的时候,按顺序扫描redo log,如果既有prepare又有commit的redo log,就直接提交,如果没找commit,则拿XID找对应的binlog

redo log buffer

一个事务可能有多个操作,操作对应的red log先在redo log buffer中缓存,等执行commit时在写入文件

第十六讲 order by

using filesort表示需要排序,MySQL会给每个线程分配一块内存sort_buffer用于排序

全字段排序

把需要查询的字段一行一行查询出放入sort_buffer,再进行快速排序,如果要排序的数据量小于sort_buff_size,排序在内存中完成,否则会利用磁盘临时文件辅助排序,外部排序一般使用归并排序算法。

rowid排序

max_length_for_sort_data控制用于排序的行数据长度上限,如果超过这个值就只将排序用到的列和主键列放入sort_buffer,在排完序后再回表找到其他需要的字段. 所以会有两次访问主索引数

课后问题: sessionA 最后看到的A是多少

sessionA sessionB
start transaction;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 =1; (query result: a=3)
update t set a = 5 where id = 1;
update t set a = 5 where id = 1;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 =1;

答: 取决于binlog_row_image,binlog_row_image=minimal时a=3,binlog_row_image=full为5。因为mysql在full时会读出所有字段,更新前会判断是否需要更新

第十七讲 随机消息

order by rand

rand是建一个临时表,每行给一个随机值(0, 1),然后在sort buffer中排序,内存中会用到快排,文件中会用归并排序

1
select word from words order by rand() limit 3;

internal_tmp_disk_storage_engine控制临时表的类型,默认建内存临时表,如果超过了tmp_table_size就会转成磁盘临时表

随机排序法

  • 方法一
1
2
3
select max(id),min(id) into @M,@N from t ;
set @X= floor((@M-@N+1)*rand() + @N);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 >= @X limit 1;
  • 方法二
1
2
3
4
5
6
 select count(*) into @C from t;
 set @Y = floor(@C * rand());
 set @sql = concat("select * from t limit ", @Y, ",1");
 prepare stmt from @sql;
 execute stmt;
 DEALLOCATE prepare stmt;

第十八讲 隐式转换

  • 函数:对字段做了函数操作,就用不上索引,因为可能会破坏索引值的有序性

  • 隐式类型转化,字符串和数字做比较的话,是将字符串转换成数字

1
2
3
4
5
select * from t where str_a = 100;
-- 等同于 select * from t where CAST(str_a as signed int) = 100;

-- 验证
select "12mw23" = 12;
  • 隐式字符编码转换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-- traddelog字符编码为utf8mb4, trade_detaul为utf8
-- tradeid字段有索引
select d.* from tradelog l, trade_detail d where d.tradeid=l.tradeid and l.id=2; /*语句Q1*/
-- 其中查询是用不上索引,因为在tradeid上做了隐式字符转换

select * from trade_detail where tradeid=$L2.tradeid.value;/*语句2*/

-- 等同于
select * from trade_detail where CONVERT(tradeid USING utf8mb4)=$L2.tradeid.value

-- 优化
select d.* from tradelog l , trade_detail d where d.tradeid=CONVERT(l.tradeid USING utf8) and l.id=2; 

-- 原因是tradeid没有了函数操作,即:
select * from trade_detail where tradeid = CONVERT($L2.tradeid.value USING utf8mb4)

第十九讲 常见的阻塞场景

查询长时间不返回

  • 等MDL锁
1
lock table t write;

可以通过查询 sys.schema_table_lock_waits 这张表,我们就可以直接找出造成阻塞的 process id

  • 等flush
1
flush tables t with read lock;
  • 等行锁

查询锁占用信息

1
mysql> select * from t sys.innodb_lock_waits where locked_table='`test`.`t`'\G

查询慢

  • 没有命中索引
  • 一致性读时 undolog太多,回滚到对应版本耗时长,这种情况会比当前读慢(lock in share mode)

第二十讲 幻读

  • 幻读:一个事务,相同查询语句后一次查询看到了前一次查询没有看到的行。
  • RR级别默认可重复读不会发生幻读,只有当前读(for update)才会出现幻读
  • 行锁只能锁住行, 新插入记录可能是行之间的间隙。所以需要引入了间隙锁
  • 间隙锁:锁住两个值之间的空隙, 间隙锁之间不存在冲突关系(即多个session可以锁同一个区间)
  • 间隙锁和行锁合成next-key lock,每个next-key lock 都是前开后闭区间
  • 间隙锁可能导致死锁,如下表,在id=9不存在的情况下,两个sesson会锁住间隙,insert时互相等待。
sessionA sessionB
begin; select * from t where id=9 for update
begin; select * from t where id=9 for update
insert into values(9,9,9)
insert into values(9,9,9)
  • RC级别没有间隙锁,可能会出现数据和日志不一致的情况,binlog格式需要设为row
  • 下表sessionA会加锁:
    • next-key lock: (5, 10], (10, 15], (15, 20]
    • gap lock: (20, 25)
sessionA sessionB sesionC
begin; select * from t where c>=15 and c <=20 order by c desc for update
insert into values(11,11,11)
insert into values(9,9,9)

第二十一讲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-- 基础数据
CREATE TABLE `t` (
  `id` int(11) NOT NULL,
  `c` int(11) DEFAULT NULL,
  `d` int(11) DEFAULT NULL,
  PRIMARY KEY (`id`),
  KEY `c` (`c`)
) ENGINE=InnoDB;

insert into t values(0,0,0),(5,5,5),
(10,10,10),(15,15,15),(20,20,20),(25,25,25);

加锁规则

  • 原则1:基本单位是next-key lock
  • 原则2:查找过程中访问到的对象才会加锁
  • 优化1:唯一索引的等值查询,给唯一索引加锁的时候,next-key lock会退化为行锁
  • 优化2:索引的等值查询,向右遍历到最后一个值不满足等值条件时,next-ket lock会退化为间隙锁
  • bug1: 唯一索引上的范围查询,会访问到不满足条件的第一个值为止

案例一 等值查询间隙锁

1
2
begin;
update t set d=d+1 where id=7;

根据原则1和优化2,最终加锁范围是(5, 10)

案例二 非唯一索引等值锁

1
2
begin;
select id from t where c=5 lock in share mode;
  • 根据原则1、原则2和优化2,最终加锁范围是(0, 5],(5, 10),因为使用可覆盖索引,所以主键索引上没有锁。
  • lock in share mode 只锁覆盖索引,但是如果是 for update 就不一样了。 执行 for update 时,系统会认为你接下来要更新数据,因此会顺便给主键索引上满足条件的行加上行锁。你要用 lock in share mode 来给行加读锁避免数据被更新的话,就必须得绕过覆盖索引的优化,在查询字段中加入索引中不存在的字段。

案例三 主键索引范围锁

1
2
begin;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 >= 10 and id < 11 for update

首次定位查找id=10是按等值查询判断,之后范围判断,最终加锁是是行锁10,next-key lock (10, 15]

案例四 非唯一索引范围锁

1
2
begin;
select * from t where c >=10 and c < 11 for update;

根据原则1 (5, 10], (10, 15]

案例五 唯一索引范围的bug

1
2
begin;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>10 and id<=15 for update;

根据原则1和bug1: (10, 15], (25, 20]

案例六 limit语句加锁

1
2
begin;
select * from t  where c=10 limit 1 for update;

因为有limit加锁区间为(5, 10]

案例七 死锁案例

sessionA sessionB
begin; select * from t where id=10 lock in share mode;
update t set d=d+1 where c=10;(blocked)
insert into values(9,9,9);
ERROR 1213 (40001): Deadlock found when trying to get lock; try restarting transaction

sessionA开始加上了(5,10],(10,15), insert导致sessionB死锁说明,session加上了gap lock (5, 10),即next-lock加锁是分两步(加间隙锁和加行锁)执行的,间隙锁不是排他的而行锁是

案例八

sessionA sessionB
begin; select * from t where c>=15 and c <=20 order by c desc lock in share mode;
insert into values(6,6,6);
  • c: (5, 25)
  • id: 15 ,20

第二十二讲 饮鸩止渴的方法

max_connectio超标

方案一 清理空闲的线程
  • 清理空闲的线程 kill connction $thread_id
  • 查看事务详情: select * from information_schema.innodb_trx
方案二 减少连接过程的消耗
  • 重启数据库 使用–skip-grant-tables参数启动,这样连接过程和语句执行过程都会跳过权限验证阶段,mysql8.0之后默认吃屎只能本地客户端连接,提高安全性

慢查询

索引没有设成好
  • 5.6之后可以在线DDL: alter table add index

语句没有写好

  • 查询重写
1
2
insert into query_rewrite.rewrite_rules(pattern, replacement, pattern_database) values("select * from t where id+1=?", "select * from t where id = ? - 1", "db1");
call quetry_rewrite.flush_rewrite_rules();
MySQL选错索引
  • 使用force index

第二十三讲 MySQL如何保证数据不丢

binlog的写入机制

  • binlog先写入binlog cache,每个线程都有独立的cache, 事务提交的时候再写到binlog中
  • 一个事务的binlog是是一次性写入的,如果超过了binlog_cache_size,会用到临时文件
  • 参数sync_binlog控制写入机制
    • 0,只write(写入文件系统page cache)
    • 1, 每次都fsync,持久化到磁盘
    • n, 积累n个事务才fsync(通常n为100~1000之间)
  •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delay 参数 表示延迟n微秒后fysync, 判断顺序会先判断参数sync_binlog,满足后才会对该参数判断
  • binlog_group_commit_sync_no_delay_count 积累n次后才调用fsync,和上一个参数是或的关系

redo log写入机制

  • 同样也有三种状态,在redo log buffer中、page cache 中、 磁盘中
  •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参数
    • 0, 写入redog buffer
    • 1, 每次都持久化到磁盘
    • 2, 只write到page cache
  • InnoDB后台线程会每隔一秒将buffer中的日志调用write和fsync持久到磁盘
  • 组提交(group commit): fsync的时候会将当前所有事务一起fsync

23_1.png

第二十四讲 MySQL如何保证主从一致

从库同步逻辑

  • io_thread负责和主库建立长连接,接收主库发送过来的binlog, 并写入本地文件relay log
  • sql_thread读取relay log,并执行
  • binlog中有server id信息,如果发现server id和自己一样,就会丢弃,这样避免了双Master架构循环写入的问题

binlog

三种格式
  • statement SQL原始语句
  • row 记录具体操作和主键id以及其他字段的值
  • mixed(上面两种格式混合)
格式优缺点
  • statement可能导致主备不一致(如删除操作主从库选择的索引可能不一样)
  • row格式占用空间大
  • mixed MySQL自己判断SQL语句是否会引起主备不一致,如有可能就用row格式,否则用statement格式
  • mixed格式中使用了now函数的语句会用statements格式,因为binlog记录了上下文SET TIMESTAMP=xxxxxxx
部分操作命令
  • show variables like ‘%log-bin%’ 查看binlog是否打开
  • show binlog events in ’master.000001‘ 查看binlog
  • mysqlbinlog -v data/master.000001 -start-position=100 查看binlog 详细信息

第二十五讲 MySQL如何保证高可用

主备延迟

  • 定义 指的是同一个事务,在备库执行完成的时间和主库执行完成的时间的差值,如下面的T1-T3 T1: 主库执行完成一个事务,写入binlog T2: 备库B接收完这个binlog T3: 备库B执行完成这个事务

  • seconds_behinds_master 表出差当前备注延迟了多少秒

    • 可用show slave status 查看
    • 计算方式: binlog中有一个字段记录了主库写入时间,这个时间和备库当前系统时间的差值
    • 备库连接到主库时会通过SELECT UNIX_TIMESTAMP()获取主库的系统时间,计算seconds_behind_master会自动扣掉系统时间的差值

延迟引入的原因

  • 备库服务器性能不如主库
  • 备库查询压力大
  • 大事务

主备切换(可靠性优先)

  1. 等待seconds_behind_master小于某个阈值(如5s)
  2. 将主库改为只读,即设置readonly=true
  3. 等待seconds_behind_master变为0
  4. 将备注改成可读写状态,即设置readonly=false
  5. 将写入请求切换到备库

主备切换(可用性优先)

可能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

第二十六讲 备库为什么会延迟好几个小时

并行复制策略

  • 由一个sql_thread变成一个coordinator+多个work线程

  • coordinator分发规则

    • 同一个事务放到同一个worker
    • 涉及同一行数据的事务放到同一个workder
  • Mysql5.6开始持DB级别的并行复制

  • MariaD支持 commid_id相同(组提交)的binlog并行复制

  • MySQL5.7 通过slave-parallel-type参数控制并行复制策略

    • DATABASE: DB级别的并行复制
    • LOGICAL_CLOCK: 同时处于prepare或commit状态的日志可以并行复制
  • MySQL5.7.22新增了binlog-transaction-dependency-tracking参数

    • COMMIT_ORDER 同上
    • WRITESET: 事务涉及的每一行,计算出hash值,组成writeset, 如果两个事务没有操作相同的行,及它们的writeset没有交集,就可以并行
    • WRITE_SESSION:在WRITESET的基础上添加一个约束:主库上同一个线程先后执行的两个事务,从库上也保证先后执行

第二十七讲 主库出问题了,从库怎么办

  • 一主多备切换时发成冲突

    • 主动跳过错误 set global sql_slave_skip_counter=1
    • 忽略常见的错误(唯一键冲突,删数据到不到行):slave_skip_errors 设置为 “1032,1062”
  • 使用GTID (global transaction identifier)

    • 全局事务ID,提交的时候生成,是事务的唯一标识
    • 格式server_uuid:gno, server_uuid是实例第一次启动时自动生成的,gno是一个整数,初始值是1,每次提交事务的时候分配给这个事务并加1
    • 开启: 实例启动时加上参数gtid_mode=on 和 enforce_gtid_consistency=on

第二十八讲 读写分离有那些坑

常用读写分离方案

  • 客户端主动选择主库还是备库进行查询。
  • 加入中间代理层proxy, proxy根据请求分发路由

常用处理过期度的方案

方案一 判断主备无延迟
  • show slave status
    • 查看seconds_behind_master是否==0
    • 对比位点Read_Master_Log_Pos和Exec_Master_Log_Pos
    • 对比GTID集合Retrieved_Gtid_Set和Executed_Gtid_Set
  • 配合semi-sync: 主库收到一个从库binlog的ack后才会提交事务
方案二 等主库位点
1
select master_pos_wait(file, pos[, timeout]);
  • 参数 file 和 pos 指的是主库上的文件名和位置, timeout 可选
  • 正常返回的结果是一个正整数, 等待超过N秒,就返回-1, 开始执行的时候,就发现已经执行过这个位置了,则返回0, 备库同步线程发生异常,则返回NULL
  • 所以>=0, 从库读, 否则走主库 b20ae91ea46803df1b63ed683e1de357
方案三 等GTID
1
select wait_for_executed_gtid_set(gtid_set, 1);
  • 超时返回1,等到从库执行的事务包含传入的gtid_set返回0
  • MySQL 5.7.6 版本开始,允许在执行完更新类事务后,把这个事务的GTID返回给客户端,可以通过mysql_session_track_get_first获取

第29讲 如何判断数据库是否出问题了

select 1

  • select 1 只能说明进程还在,并不能说明主库没问题

  • 反例

session1 session2
set global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=1; (设置并发查询上限为1)
select sleep(100) from t;
select 1; (Query OK)
select * from t; (blocked)

查表判断

select * from db.health_check

  • 磁盘满后,binlog无法写入,更新操作会被堵住,但读操作仍可正常进行

更新判断

  • 版本1 update mysql.health_check set t_modified=now(); 这个情况不是和双M架构,双M同时发起检测的话可能会冲突
  • 版本2 insert into mysql.health_check(id, t_modified) values (&&server_id, now()) on duplicate key update t_modified=now();

内部统计

外部检测具有随机性,可能不能及时发现问题, Mysql5.6之后提供了performance_schema库,file_summary_by_event_name统计了每次IO请求的时间。

使用redo log

开启监控

1
update setup_instruments set ENABLED='YES', Timed='YES' where name like '%wait/io/file/innodb/innodb_log_file%';

查看

1
select * from performance_schema.file_summary_by_event_name  where event_name='wait/io/file/innodb/innodb_log_file'\G;
  • COUNT_STAR: 所有IO的总次数, 后4列分别是总和,最小值,平均值,最大值,单位是皮秒
  • COUNT_READ 读操作
  • COUNT_WRITE 写操作
  • COUNT_MISC 其他
使用bin log
1
select * from performance_schema.file_summary_by_event_name  where event_name='wait/io/file/sql/binlog'\G;

检测

检测单次IO请求时间是否超过200毫秒

1
select event_name,MAX_TIMER_WAIT FROM performance_schema.file_summary_by_event_name where event_name in ('wait/io/file/innodb/innodb_log_file','wait/io/file/sql/binlog') and MAX_TIMER_WAIT>200*1000000000;

清空数据

1
truncate table performance_schema.file_summary_by_event_name;

第30讲 用动态的观点看加锁

不等号条件里面的等值查询

1
2
begin;
select * from t where id>9 and id<12 order by id desc for update;

加锁范围(0, 5], (5, 10], (10, 15) 15没有锁因为树搜索开始定位记录时用的是等值查询,优化器找第一个id<12的值时找到了(10, 15)这个间隙

等值查询的过程

1
2
begin;
select id from t where c in(5,20,10) lock in share mode;

加锁过程

  • c=5:(0, 5], (5, 10)
  • c=10: (5, 10], (10, 15)
  • c=20: (15, 20], (20, 25)
1
select id from t where c in(5,20,10) order by c desc for update;

加锁过程

  • c=20: (15, 20], (20, 25)
  • c=10: (5, 10], (10, 15)
  • c=5:(0, 5], (5, 10)

查看死锁

1
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
  • lock_mode X waiting表示next-key lock;
  •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是只有行锁;
  • 还有一种 “locks gap before rec”,就是只有间隙锁;

锁范围变化

session1 session2
begin;select * from t where id>10 and id<=15;
delete from t where id=10; (Query OK)
insert into i valus(10, 10, 10); (blocked)

delete操作导致两个间隙锁(5, 10), (10, 15)变成了一个(5,15), 其实所谓间隙就是间隙右边的那个记录定义的。

session1 session2
begin;select c from t where id>5 lock in share mode;
update t set c = 1 where id=5 ; (Query OK)
update t set c = 5 where c = 1; (blocked)

(5,10]、(10,15]、(15,20]、(20,25]和 (25,supremum] 变成了(1,10]、(10,15]、(15,20]、(20,25]和 (25,supremum]

评论收集

评论1
1
select * from t where c>=15 and c<=20 order by c desc lock in share mode
  • 先定位索引c上最右边c=20的行,所以第一个等值查询会扫描到c=25
  • 然后通过优化2,next-key lock退化为间隙锁,则会加上间隙锁(20,25)
  • 紧接着再向左遍历,会加 next-key lock (15, 20], (10, 15], 因为要扫描到c=10才停下来,所以也会加next-key lock (5,10]

第31讲 删除数据除了跑路还能怎么办

删除行

  • 修改binlog然后回放,前提是binlog_format为row和binlog_row_image=FULL

删表/库

  • 近期备份+binlog
  • 使用延迟从库

评论收集

评论1

对生产数据库操作,公司DBA提出的编写脚本方法,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分享,虽说可能大部分公司也可能有这样的规范。修改生产的数据,或者添加索引优化,都要先写好四个脚本:备份脚本、执行脚本、验证脚本和回滚脚本。备份脚本是对需要变更的数据备份到一张表中,固定需要操作的数据行,以便误操作或业务要求进行回滚;执行脚本就是对数据变更的脚本,为防Update错数据,一般连备份表进行Update操作;验证脚本是验证数据变更或影响行数是否达到预期要求效果;回滚脚本就是将数据回滚到修改前的状态。虽说分四步骤写脚本可能会比较繁琐,但是这能够很大程度避免数据误操作。

第32讲 为何有kill不掉的语句

两个kill命令

  • kill query thread_id: 将session 的运行状态改为 THD::KILL_QUERY,并发信号给执行线程,表示终止这个线程正在执行的语句
  • kill thread_id: 将session 的运行状态改为 THD::KILL_CONNECION并断开执行线程网络连接, 并发信号给执行线程

kill无效的情况

  • 线程状态虽然改了,但线程还没有执行到判断线程状态的逻辑
  • 终止逻辑比较长,如大事务被kill时回滚也比较耗时,某些操作用到的临时文件,删除临时文件也可能受到IO资源的影响耗时较久

客户端ctrl+c

此时客户端会另起一个连接发一个kill query

第33讲 查太多数据,内存会不会打爆?

  • MySQL是边读边发的,如果state一直处于sending to client,表示服务器端的socket send buffer写满了
  • MySQL进入执行阶段后,state会置于sending data
  • 由于Innodb对于LRU算法的改进,冷数据的全表扫描不会影响到buffer pool的查询命中率
    • 按5:3的比例把整个链表分成了young区域和old区域,前5/8为young区域
    • LRU_old指针指向old区域第一个位置
    • 新插入的数据页先放在LRU_old处
    • 访问old区域的数据页时,如果存在的时间超过了1s,则将其移动至整个链表的头部

33_1

第34讲 可不可以用join

Index Nested-Loop Join

被驱动表能使用索引

1
select *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(t1.a=t2.a);
  • straight_join 关闭优化器优化,这样t1必定为驱动表,t2必定为被驱动表
  • 执行流程
    1. 从表t1读出一行数据R
    2. 从R中找出a到t2中查找
    3. 取出t2中满足条件的行,和R组合,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
    4. 重复1~3

34_1

  • join的复杂度 假设被驱动表的行数是M,搜索树的复杂度为log2M,走两次索引,则查询一行的时间复杂度为2*log2M,驱动表的行数为N,整合执行过程的复杂度是N+N*2*log2M (2倍是因为需要回表) 这种情况显然驱动表的行数N对复杂度的影响更大

Simple Nested-Loop Join

被驱动表没有索引,每次匹配一行都要全表扫描

1
select *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(t1.a=t2.b);
  • join复杂度
    • 扫描行数 N + N*M
    • 判断次数 N*M

Block Nested-Loop Join

被驱动表没有索引,但将驱动表的数据载入join_buffer中

  • 执行流程
    1. 将驱动表的数据读入join_buffer(如果buffer满了会分批加载)
    2. 扫描被启动表,按行取出和join_buffer中的数据对比,满足条件的作为结果集的一部分返回

34_2

  • join复杂度
    • 扫描行数 N + M(如果join_buffer只能一次只能加载一半数据,则扫描行数为 N + 2*M)
    • 判断次数 N*M

结论

  • 能用Index-Nested-Loop Join时可以使用
  • 尽量不用Block Nested-Loop Join算法,尤其在大表上的join
  • Index Nested-Loopp Join 应该选择小表做驱动
  • Block Nested-Loop Join在join buffer够大的情况下没有影响,否则应该选小表做驱动
  • 小表是以按条件过滤之后参与join的数数据量做判断

案例

1
2
select * from t1 straight_join t2 on (t1.b=t2.b) where t2.id<=50;
select * from t2 straight_join t1 on (t1.b=t2.b) where t2.id<=50;

应该选t2做驱动表,这样只需再出50条数据

1
2
select t1.b,t2.* from  t1  straight_join t2 on (t1.b=t2.b) where t2.id<=100;
select t1.b,t2.* from  t2  straight_join t1 on (t1.b=t2.b) where t2.id<=100;

应该选t1做驱动表,只需要放一个字段b,而t2需要三个字段id, a, b

第35讲 join优化

基础表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
create table t1(id int primary key, a int, b int, index(a));
create table t2 like t1;
drop procedure idata;
delimiter ;;
create procedure idata()
begin
  declare i int;
  set i=1;
  while(i<=1000)do
    insert into t1 values(i, 1001-i, i);
    set i=i+1;
  end while;
  
  set i=1;
  while(i<=1000000)do
    insert into t2 values(i, i, i);
    set i=i+1;
  end while;

end;;
delimiter ;
call idata();

Multi-Range Read优化

1
select * from t1 where a>=1 and a<=100;
  • 回表的时候将id值先放入read_rnd_buffer中,排序后再依次查数据,按主键递增顺序查询,对磁盘的读比较接近顺序读,能够提升读性能。
  • 通过设置set optimizer_switch="mrr_cost_based=off"开启

35_1

Batched Key Access(BKA)

BKA是对 Index Nested-Loop Join(NLJ)的优化: 将驱动表的数据缓存存到join_buffer中, 一次性的将数据传给被驱动表取匹配

35_2

开启

1
mysql> set optimizer_switch='mrr=on,mrr_cost_based=off,batched_key_access=on';

BNL性能问题

  • 可能会多次扫描被驱动表,占用磁盘IO
  • join需要执行M*N次对比,占用CPU
  • 影响buffer pool的命中率
    • 如果数据量小于buffer pool的3/8(即能完全放入old区域),多次扫描可能导致数据进入lru的头部
    • 如果数据量很大,正常的业务数据可能没有机会进入young区,因为可能old区域的数据在1s内就被完全淘汰了

BNL转BKA

如果合适在被驱动表上建索引,可以直接建索引转BKA
如果被驱动表不合适建索引,如下情况
1
select * from t12 join on (t1.b=t2.b) where t2.b >1 and t2.b<=2000;
  • 可以通过建立和被驱动表同结构临时表tmp_t,且给字段b加上索引,然后满足条件的数据放入临时表
1
2
create temporary table tmp_t(id int primary key, a int, b int, index(b))engine=innodb;insert into tmp_t select * from t2 where b>=1 and b <=2000;
select * from t1 join tmp_t on (t1.b=tmp_t.b);
  • 也可以业务端模拟hash join: 将t1的1000行数据放入hash set,然后将满足条件的2000行数据依次取去hash set中匹配

第36讲 为什么临时表可以重名

临时表不一定是内存表

  • 内存表指的engine=memory的表,数据保存在内存中,表结构保存在磁盘
  • 临时表可以使用各种engine

临时表的特性

session A session B
create temporary table t(c int)engine=myisam;
show create table t; // table ’t’ doesn’t exist
create table t(id int primary key)engine=innodb;show tables;
insert into values(1); select * from t; //返回1
select * from t // Empty set
  • 创建语法: create temporary table
  • 临时表只能被创建它的session可见
  • 临时表可以和普通表同名,同名时show create table语句和增删改查访问的是临时表
  • show tables不显示临时表
  • session结束时会自动删除临时表

应用

  • 分库分表的场景:先建立临时表,每个表的执行结果插入临时表,最后在临时表执行查询语句即可

为什么临时表可以重名

  • 表结构存在临时目录(select @@tmpdir), 文件命名格式为#sql{procees_id:hex}_{thread_id}_num.frm
  • table_def_key在库名+表名的基础上,又加上了“server_id+thread_id”
  • 每个线程维护了一个临时表链表,对表进行操作时,会先遍历链表,没有找到才会找普通表;session结束的时候会对链表中的临时表进行drop temppory table

主备复制

  • 如果 binlog_format=row, 和临时表有关的语句不会记录
  • 备库创建临时表时table_def_key会加上thread_id信息,避免主库不同session建立同名的临时表时冲突

第37讲 什么时候会使用内部临时表

union执行流程

1
(select 1000 as f) union (select id from t1 order by id desc limit 2);
  1. 创建内存临时表,该表只有一个字段f,且为主键
  2. 执行第一个子查询,得到1000这个值,并存入临时表
  3. 执行第二个子查询:
    • 拿到第一行id=1000, 试图插入临时表,但由于1000这个值已经存在于临时表,违反了唯一性约束,所以插入失败,然后继续执行
    • 取到第二行id=999, 插入临时表成功
  4. 从临时表中按行取出数据,返回结果,并删除临时表

注:如果改成union all,就没有了去重的语义,所以不需要临时表

37_1

group by执行流程

1
select id%10 as m, count(*) as c from t1 group by m;

Extra信息中可以看出:使用了覆盖索引a,使用了临时表,使用了filesort

  1. 创建临时表,表里有两个字段m和c, 主键是m;
  2. 扫描表t1的索引a,依次取出叶子节点的id值,计算id%10的结果,记为x:
    • 如果x不存在,则插入一个记录(x, 1)
    • 否则将x这一行的c值加1
  3. 根据字段m进行排序,然后返回给客户端

如果不需要排序可以加上order by null

如果执行过程中发现内存临时表存储大小达到了上限,会转成磁盘临时表

group by优化—索引

group by需要构造一个带唯一索引的表,如果保证输入数据是有序的那就只需要从左到按顺序扫描就可以了,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mysql的索引,而不再需要构建临时表 mysql5.7支持了generated column机制,用来实现列数据的关联更新

1
alter table t1 add column z int generated always as(id % 100), add index(z);

所以原来的语句可以替换为

1
select z, count(*) as c from t1 group by z;

group by优化—直接排序

如果知道数据量很大,内存临时表放不下,可以加SQL_BIG_RESULT提示直接走磁盘临时表

1
select SQL_BIG_RESULT id%100 as m, count(*) as c from t1 group by m; 

由于磁盘临时表是B+树存储, 存储效率不如数组效率来得高,优化器会直接用数组

  • 初始化sort buffer, 确认放入一个整形字段,记为m;
  • 扫描索引a,依次取出里面的id值,将id%1000的值存入sort buffer
  • 扫描完后对m排序,如果sort buffer内存不够用,就会用磁盘临时文件辅助排序
  • 排完序后就得到了一个有序数组

执行流程如下图

37_2

第38讲 要不要用Memory引擎

memory引擎的区别

  • 数据和索引分开存放,数据部分以数组的形式单独存放
  • 主键使用hash索引, 索引的key并不是有序的
  • 范围查询的时候需要全表扫描,也就是顺序扫描数组
  • 数据按写入顺序存放,有空洞就可以插入新值
  • 数据位置发生变化时,内存表需要修改所有索引,innodb只要改主键索引
  • 内存表不支持变长数据类型,varchar(N)会当做char(N),所以每行的数据长度相同

使用B-tree索引

1
alter table t1 add index a_btree_index using btree(id);

内存表的局限

  • 只支持表锁,有任何更新,会堵住其他所有读写操作
  • 数据可能会被清空

使用场景

  • 临时表: 其他线程不可见,没有并发;不需要持久化

第39讲 自增主键为什么不是连续的

自增值的存储

  • MyISAM: 自增值保存在数据文件中
  • InnoDB: 自增值保存在内存中
    • 5.7及之前: 重启后第一次打开表的时候会去找max(id)然后将max(id)+1作为当前的自增值
    • 8.0开始自增值的变更记录存在了redo log中,重启的时候依靠redo log恢复

自增值的修改机制

  • 插入数据时如果字段指定为0、null或未指定值,那就把这个字段设为自增值
  • 否则用指定的值

自增主键不连续的原因

  • 唯一索引冲突
  • 事务回滚

表自增锁释放策略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

  • 0: 语句结束后再释放锁
  • 1: 对于普通insert语句自增锁在申请之后马上释放,类似insert… select这种不知道具体插入数据量的语句,等语句结束后再释放锁
  • 2(8.0.3版本默认值): 申请后就释放锁 (对于insert…select语句可以设置为2同时binlog_format=row, 这样既提升并发性,也不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)

批量申请自增id策略

对于批量插入数据的语句

  • 第一次申请分配1个
  • 第n次分配2^(n-1)个

第40讲 insert语句锁为什么这么多

  • insert…select 在RR隔离级别下,会给select的表扫描到的记录和间隙加读锁
  • insert 和select的对象是同一个表时可能造成循环写入,需用临时表做优化
  • insert语句如果出现唯一键冲突,会在冲突的唯一值上加上next-key lock

第41讲 怎么快速复制一张表

使用mysqldump

1
mysqldump -h$host -P$port -u$user --add-locks=0 --no-create-info --single-transaction  --set-gtid-purged=OFF db1 t --where="a>900" --result-file=/client_tmp/t.sql

参数解释

  • --single-transaction: 使用start transaction with consistant snapshot 而非加表锁
  • --add-locks=0: b表示输出文件里不增加lock tables t write
  • --no-create-info: 不要导出表结构
  • --set-gtid-pruged-id=off: 不输出和GTID相关的信息

导出csv文件

1
2
--- 导出
select * from db1.t where a > 900 into outfile '/server_tmp/t.csv';
1
2
--- 导入
load data infile '/server_tmp/t.csv' into db2.t;

物理拷贝

41_1

对比

  • 物理拷贝最快,只能服务器上拷贝,只能全表拷贝,只能都是innoDB引擎
  • mysqldump支持where
  • select …info outfile最灵活

第42讲 grant

创建测试用户

1
create user 'ua'@'%' identified by 'pa';

全局权限

1
grant all privileges on *.* to 'ua'@'%' with grant option

这个grant命令做了两个动作

  1. 磁盘中,将mysql.user表该用户所有表示权限的字段都改为‘Y’
  2. 内存里,从数组acl_users中找到这个用户对应的对象,将access二进制值全改为1

grant不会影响到已经登录的连接

db权限

1
grank all priviges on db1.* to 'ua'@'%' with grant option;

这个grant命令做了两个动作

  1. 磁盘中,将mysql.db表该用户所有表示权限的字段都改为‘Y’
  2. 内存里,从数组acl_dbs中找到这个用户对应的对象,将access二进制值全改为1

db权限在use db时会将权限保存在会话变量中。所以不会受到权限变更影响,除此之外其他已有的连接会受到影响

表权限和列权限

表权限定义存储在mysql.tables_priv中,列权限定义存在mysql.columns_priv中,这两类权限组合起来存在内存的hash结果column_priv_hash中。

变更时会同步更新内存中的hash结构,因此会影响到已存在的连接

flush_privileges

flush privileges命令会清空全局内存权限数据,然后从表中读取数据重新构造。所以当内存权限数据和磁盘权限数据相同的话不需要flush privilefes

需要该操作往往是因为直接使用DML语句操作系统权限表造成的

42_1

删除用户应该使用drop user

第43讲 要不要使用分区表

1
(PARTITION p_2017 VALUES LESS THAN (2017) ENGINE = InnoDB, PARTITION p_2018 VALUES LESS THAN (2018) ENGINE = InnoDB, PARTITION p_2019 VALUES LESS THAN (2019) ENGINE = InnoDB,PARTITION p_others VALUES LESS THAN MAXVALUE ENGINE = InnoDB

对于引擎层来说是多个表,对于Server层来说是一个表

因为服务层是单个表,所以共用一个MDL锁

因为在引擎层是多个表,等值查询产生的间隙锁,引擎层加锁的时候只会锁一个表

第一次访问的时候需要访问所有分区

分区策略可以使用range list hash等

第44讲 答疑三

join的写法

初始数据

1
2
3
4
create table a(f1 int, f2 int, index(f1))engine=innodb;
create table b(f1 int, f2 int)engine=innodb;
insert into a values(1,1),(2,2),(3,3),(4,4),(5,5),(6,6);
insert into b values(3,3),(4,4),(5,5),(6,6),(7,7),(8,8);
  • Q1
1
select * from a left join b on a.f1 = b.f1 and a.f2 = b.f2

驱动表为a,因为b.f1没有索引使用Block Nested Loop Join算法。执行的流程是: 把表a的内容读入join_buffer中,顺序扫描b,判断是否符合join条件,符合的话作为结果集的一行返回。最后对于没有被匹配的表a的行,把剩余字段补NULL返回

44_1

  • Q2
1
select * from a left join b on a.f1 = b.f1 where a.f2 = b.f2

驱动表为b,使用Index Nested-Loop Join, 顺序扫面b,每一行用b.f1到a中去查,然后再判断f2字段是否相等,如果是则作为结果集的一行.

因为与NUll值比较永远返回NULL, where a.f2 = b.f2就不会包含b.f2是NULL的行。优化器把left join改成了join, 因为a.f1有所以所以把b作为了驱动表,可以通过show warning查看这个改写的结果

所以left join 左表不一定是驱动表

如果要符合left join语句,就不能把驱动表的字段放在where条件里做等值判断

  • Q3
1
select * from a join b on(a.f1=b.f1) and (a.f2=b.f2); /*Q3*/
  • Q4
1
select * from b join a on(a.f1=b.f1) and (a.f2=b.f2); /*Q3*/

通过show warnings 可以看到Q3/Q4都被转换了为

1
select * from a join b where (a.f1=b.f1) and (a.f2=b.f2);

distinct和group by的性能

1
2
select a from t group by a order by null;
select distinct a from t;

由于group不需要聚合,以上两句语句执行流程是一样的

  • 创建临时表,只有字段a,且创建唯一索引a
  • 遍历全表,将数据一次插入临时表,如唯一键冲突则跳过
  • 遍历完之后将临时表作为结果集放回给客户端

备库自增主键问题

自增id的生成顺序和binlog的写入顺序可能不同,在binlog=statement格式下,insert语句之前会记录SET INSERT_ID=XXX,所以不会出现问题

第45讲 自增id用完怎么办

表定义自增id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create table t(id int unsigned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) auto_increment=4294967295;
insert into t values(null);
//成功插入一行 4294967295
show create table t;
/* CREATE TABLE `t` (
  `id` int(10)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
  PRIMARY KEY (`id`)
) ENGINE=InnoDB AUTO_INCREMENT=4294967295;
*/

insert into t values(null);
//Duplicate entry '4294967295' for key 'PRIMARY'

达到上限后AUTO_INCREMENT不会改变,后续插入后报主键冲突

系统自增row_id

创建InnoDB表如果没有指定主键,会创建一个不可见的长度为8字节的无符号整形,数据写入时,只取了后面6字节, 所以到row_id == 2^48时,想当时row_id=0, 这是会覆盖已经存在的行

thread_id

thread_id_counter: 4字节 全局变量

1
2
3
4
// todo: lean c++
do {
  new_id= thread_id_counter++;
} while (!thread_ids.insert_unique(new_id).second);

参考